close

前言:2001年初,蘋果電腦為突破困境,決心進軍成長看好之音樂相關領域,9個月後,相關產品於聖誕假期發售,備受好評。此一產品之暢銷不僅拯救了蘋果電腦之危機,更逐步改變人們聆聽音樂與購買樂曲的方式。蘋果電腦一向不對外公開內部情形,此次難能可貴地公開iPod研發軌跡。本連載系由日經電子資深外籍記者Pill Keys撰述,採訪到iPod開發先鋒─目前擔任iPod & iSight 全球商品行銷Director的Stan Ng,及統籌iPod開發專案─目前擔任硬體產品行銷Vice President的Greg Joswiak等人的研發心路歷程,內容詳實且深具參考價值。

        2001年春天的矽谷景氣跌落谷底,3月12日NASDAQ綜合股價指數為1923,與約一年前期創下之最高紀錄5048相比,跌幅高達61.9%。這正是所謂IT泡沫經濟之破滅,Internet帶來之新商機美夢有如泡沫般破滅,不久前還風光一時的企業紛紛裁員,停止營業之辦公室也陸續出現。

The Impossible Dream
也就是在一片景氣低靡中,蘋果電腦決心研發數位音樂隨身體。在公司存亡之際,蘋果電腦決心投入大量經營資源,進軍毫無經驗之領域。而決定的根據,僅為二名員工進行二個月的市調。

此外,蘋果電腦還決定於同年之聖誕假期推出新產品,稱得上是另一項賭注。自二名員工開始調查起,短短9個月內即決定推出新產品。從事電子機械之分解調查,也解體過iPod之美國Portelligent公司CEO-Dave Carey也表示「九個月的確是相當積極的時程表」。

之所以不能錯過聖誕假期,原因在於根據蘋果電腦市調,數位音樂播放器之銷售量在12月會衝上高峰,有如聳立於北美中部大平原之洛磯山脈。然而能否如期推出,即使公司內部也沒有信心。統籌iPod計畫,目前擔任硬體產品行銷Vice President之Greg Jozwiak(暱稱Joz)坦承「若能趕上聖誕假期最好,但能否成功誰也沒信心,當時連我本身都認為此一目標過於強求。」

然而推動計畫之當事者則有不同的意見。其中之一的Stan Ng目前擔任iPod & iSight全球商品行銷Director,他回顧當時「二人都對計畫十分投入,根本沒想過會來不及」。二個人就像踩到老虎尾巴一樣,只能沒命地向前跑。「工作量非比尋常,常常是好幾件工作同時進行,設計半個鐘頭,商品概念半個鐘頭,還得同時和供應商開會」,Stan說。

Farthers of the iPod
研發計畫最初的工作是要召集相關人材,已確立商品理念之Stan二人,在進一步確定細節之同時,也在公司內外廣為徵才。蘋果電腦並未公開當時與Stan合作之人選,但最近一位人士浮上檯面。根據紐約時報2004年4月25日之報導介紹,Tony Fadell極有可能是Stan的合作夥伴。根據介紹Tony之網頁(http://www.jkbdesignz.com/fadelldot-com/index.htm)指出,Tony於荷蘭之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公司‧美國分公司及美國General Magic公司累積有硬設計、軟體研發經驗。Tony於2001年2月與蘋果電腦簽定合約,其後2個月間(至4月為止)負責消費性數位Audio設備之策略制訂;4月起則擔任iPod及其他產品之Senior Director。據該網頁表示,Tony於2005年5月組成之技術人員團隊共35人,成員來自蘋果電腦、Philips公司、General Magic公司及IDEO公司(工業設計)等;Tony也承認網頁介紹之經歷均為事實。

蘋果電腦表示無法正確掌握參與iPod研發之人數,Joz指出「除了新雇用之專職技術人員外,內部許多員工都參與研發;核心員工約數十人,參與人數則超過數百人。蘋果電腦硬、軟體技術人員分別為1000名以上,其中僅有極少數專門研發特定產品,其餘員工則視需要參與各類計畫」。

Stan指出,「當時借助公司所有部門之力量研發,CAD、設計師、軟體研發等所有人材傾巢而出。iPod計畫有如創立高科技新企業、但真正的新企業絕對無法在如此短期內研發出iPod。」

All Together Now
iPod小組強調成功之重要因素在於蘋果電腦自硬體、到作業系統(OS)、應用軟體、軟體、設計一手包辦;Stan並嚴厲批判競爭對手之作法,「Microsoft只生產作業系統,Dell由外部採購硬體,對其他公司而言,根本無法掌握產品全貌」。

正因為蘋果電腦一手包辦構成產品之所有要素,才能創造硬、軟體間之協調「體驗」。Stan強調,「iPod有如21世紀之隨身聽。新力於1971年研發隨身聽,徹底改變人們聽音樂之方式;與當時相比,目前光有硬體還不夠;必須讓硬、軟體與服務相輔相成,才能創造出數位時代之體驗。」

最具代表性之例子為Auto-Sync(自動同步)功能,將iPod連接至PC上時,PC會自動辨識,啟動點唱機軟體-iTunes,將PC音樂資料庫中之最新樂曲檔案傳送至iPod。如此一來,消費者只需要將iPod連接至PC上即可下載樂曲,十分簡便。

此一功能可改善現有數位音樂隨身聽之音樂體驗,當時市場上之類似產品下載樂曲時,必須於PC上逐一檢索、傳送,手續煩雜。蘋果公司之iTunes產品行銷director-Chris Bell表示「競爭對手之產品「空隙」太多,消費者必須作一堆操作逐一填補,而無法純粹享受聽音樂之樂趣」。

iPod之概念為隨身攜帶消費者所有之音樂收藏,可藉以突破上述藩籬。考慮到消費者儲存於PC之樂曲不斷更新,自動同步功能不可或缺;為了實現此一功能,iPod小組與iTunes、OS研發小組密切合作。也由於蘋果電腦一手包辦OS及應用軟體,才能順利體現最初之願景。為了便於溝通,iPod、iTunes之部門比鄰而居。第一代iPod為Mac專用,如有必要,研發小組甚至可隨時要求變更OS。三個小組重複進行調整,以儘可能減少彼此間之「空隙」。

iPod之自動同步功能與palmOne之PDA功能類似,蘋果電腦聲稱最初實現此功能的是該公司之PDA。Joz表示「發明同步功能的是Newton,因此我們對此功能相當熟悉」。蘋果電腦將iPod之自動同步功能定位為前所未有之嶄新功能,並申請專利(美國專利申請號碼2003/0167318)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p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